爱大清是三教九流最后的挡箭牌

作者:余少镭       转载自:后代聊斋

故事发生在大清光绪庚寅年(1890年)三月。

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,有必要先记住。

王某,曾经在江浙一带当过绿营兵,退役后流落天津,给人剃头。

所谓三教九流,那时候的剃头匠,在“下九流”中排第五(一巫,二娼,三大神,四流梆,五剃头,六吹手,七戏子,八叫街,九卖糖),底层得很难再底层,所以王某收入很低,跟另外三个手艺人合租房子住。

某年,天津瘟疫流行,跟王某合租的那三位全都中招。王某发现,他们中谁只要口鼻流血,很快就会死去。他知道这不太对劲,所以莫名的恐惧。

几天后,他自己也感染了,只觉得口腔和鼻腔里热血汹涌,很快就要流出来,吓坏了,拼命忍住,不让血往外流,以为这样就没事。

没过多久,整个人昏昏沉沉,突然看到,有两个差役模样的人,一个拿着签票(古代官府抓人用的逮捕证),一个拿着锁链,张牙舞爪,准备将他套上。这时,拿签票的那个看了看他,说等会等会,看起来他阳气还挺旺的,等他开始流血了再勾不迟。

王某听到这话,毛骨悚然,屏住呼吸,就怕血趁着他呼气时往外流。

可是,忍不了一会儿,便觉胸中如热油沸腾,血气噌噌往上涌,最后完全失控,哇的一声,便把一口老血给吐了出来。

这一吐,顿觉神清气爽,一缕幽魂,像烟一样从头顶冉冉升起。

回头看那两个差役,已不知所踪。

魂不由己出了门,信步徐行,飘飘然身轻如叶,chuāchuāchuā走到某个地方,路边有一大席棚,比楼层还高,棚下人来来往往。

正看着,那两个差役突然出现,不由分说,用锁链一把将他套住,说,跟我见官去。

王某急了,挣扎不已,两差役暴力将他拖进棚,拖到北边一暖阁里,揪住他辫子强迫他跪下,然后对一个高高坐着的大神说,人已抓到,听凭大人吩咐。

王某偷偷仰望,只见黑烟缭绕,根本看不到那神的样貌,只听得他责问道,你胆子好大,居然敢抗拒公差,拖延时间不下来。

王某这才知道,自己是死了,心生一计,说小人怎么敢违抗公差,只因有公事未了,所以没能早点前来报到。

神问,什么公事未了?

王说:“方今中外交涉,难保必无事端,将为朝廷效死命耳。千把之职虽微,尽忠则一。但此热念不自能已,倘假数年,小人之愿也。如其数尽,又何敢违?”(原文)

翻过来就是:现在外交形势动荡,大清正跟洋人发生纠纷,恐怕会重启战端,我时刻准备着为朝廷捐躯。虽然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千把(千总把总的统称,六七品武官),但对朝廷的忠心是一样的,跟官职大小无关。我没别的牵挂,就这份忠心激荡在胸,如果能给我多几年,我就能为朝廷尽忠多几年;如果真的寿数已尽,我也认命了。

几句话,说得那神无言以对,命手下拿过他的生死簿,一查,果然,王某曾因立了军功,获升千总。

神说,你对朝廷忠心可嘉,我再赐你一纪的寿命(一纪即12年)。说完朱笔一挥,刷刷几下,就命那两个差役将王某送回家。

王某一兴奋,霍然而醒,病也好了。

就问你,神不神奇。

《醉茶志怪》作者李庆辰说,这是光绪庚寅年(1890)三月发生的事,到了他的《醉茶志怪》成书时(1892),王某还活着。

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故事发生时间?

因为这一年三月,真的有发生“中外交涉”之事。

1890年3月17日,清政府跟英国印度总督在印度签订《中英藏印条约》。史料上说,这是“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一次侵藏战争的不平等条约”。条约共八款,主要是划定大清与哲孟雄(今锡金)边界,规定哲孟雄归英国保护。

从1840年起,半个世纪以来,清政府跟列强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包括但不限于中英《南京条约》、中英《虎门条约》、中美《望厦条约》、中俄《瑷珲条约》、中美中英中法中俄《天津条约》、中英中法中俄《北京条约》……就算不提五年后的中日《马关条约》,十一年后跟英、美、俄、法、德、意、日、奥、比、西、荷签的《辛丑条约》,不起眼的《中英藏印条约》,也会被埋没在这一堆不平等条约里,除了深度历史爱好者,没几个人知道。

更没有人能想到,这一次的“中外交涉”,不但让一个剃头匠死去活来,还让他增加了十二年寿命。

你看,爱大清不但是三教九流的挡箭牌,还能续命。

不过,故事讲完,作者李庆辰忍不住评论说:“听其谲词,遽增其寿,神几近悠悠矣。”

听他几句诡辩,就让他多活十二年,神也太容易忽悠了。

其实,有经验的人都看得出来,不是神容易忽悠,而是,当剃头匠说出“将为朝廷效死命”时,再怎么样的大神,也不敢不放他回去。

还想不想要香火了?

所以,作者李庆辰在怀疑神被忽悠之后,应该也是意识到自己说秃噜嘴了,赶紧改口:“虽然,言为心声,侃侃之论,竟出于剃发者之口,以是知无是心者无是言也。善则必赏,所以劝恶,神岂妄哉!”

虽说神有被忽悠之嫌,但言为心声,如此慷慨激昂的言论,竟出于一个剃头匠之口,由此可见,没有一颗真正的爱清之心,也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。扬善才能惩恶嘛,神做什么都会有他的道理的。

求生欲满满。

那么,这位姓王的剃头匠到底是真爱大清,还是嘴上说说而已?

很有可能是真爱。

因为,没有大清,就没有剃头匠。

大清之前,中国古代只有理发的,叫待诏,或叫篦头。清兵入关,强推剃发令,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,才有狭义的剃头匠出现。

而清兵千总出身的王某,退役后还能剃头谋生,可以说就是得益于剃发令,因为,比起理发,剃头最没有技术含量,入行门槛最低。所以,王某虽然没房住,还得跟人合租,但毕竟有一口饭吃,感激大清、爱大清,也是正常的。

只可惜,故事发生时,留给大清的时间不多了。

这也是本故事最让人遗憾的地方,神只给王某增加了十二年寿命,掐指一算,1902年就得翘辫子。要是神再大方一点,再给多十年,那么,这位剃头匠就可以跟他的大清一起翘辫子,实现殉清大“满”贯了。

2024年08月28日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