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海涛评论 转载自:海涛评论
吉林省,公安厅,常务副厅长,通过一本《平安经》走红了。
他的走红,像一个内涵深刻的寓言,像一个天才般的黑色幽默,让人初看想笑,笑完想哭,然后是深深的“不安”——他揭示一个真相,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如此荒诞的故事之中。
贺电是一个学者型干部,还当过大学的校长,拥有博士学位,出版过30本著作。这些都证明,他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,不可能是一个不知道常识的人。
他的《平安经》,连小学生看了都会嗤之以鼻,这哪里是经书,明明是神经病书。可是,它却堂而皇之地出版了,而且售价高达299元。
当然,法律规定,副厅长有出版自由,所以垃圾文字出版,神经病书出版,只要不怕人嘲笑,只要有出版社愿意出版,这倒也没有什么。
很多人质问,这么一本以罗列堆砌文字的方式形成的书,毫无价值的书,是怎么通过层层审核拿到书号公开出版的。这样的质问当然有道理,一个普通人,拿这样的文字,肯定是难以拿到书号的。
但我还是坚决认为,副厅长翻车,不在于他出版了这本书,不在于这本书很垃圾,不在于这本书售价很高,而在于他不仅能出版而且能够将垃圾包装成“经典”,能够堂而皇之地被当地媒体吹捧,能够动员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共同朗诵品评。
一想到那么多吉林的名流坐在一起朗诵和吹捧《平安经》,我就想到了《皇帝的新衣》里,大臣们对皇帝“新衣”的赞美和吹捧。是的,这本奇葩的《平安经》就是一款新衣,一款副厅级新衣。
有羞耻感的人,是不会当众裸奔的。皇帝之所以裸奔,是以为在周围人的吹捧之下,自己确实穿上了漂亮的新衣。《平安经》在周围人的吹捧之下,一定增强了作者的“文化自信”,原来定价45元的书后来飙涨到299元。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,吹捧者和被吹捧者的智商集体骤然下降。如果那个圈子是一个“帝国”,如果这个帝国保持封闭,那么这个帝国里的人将会集体“弱智化”,人们会逐渐失去常识丧失判断力。
试问,一群本来智商正常的“精英”,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研讨吹捧《平安经》时,他们是不是突然变成了一群“弱智”?我认为是的。除非,他们为了利益,揣着明白装糊涂,但是装糊涂装久了,就会真的糊涂——大家都说好,那想必就是真的好了。
于是,《平安经》就这么真的被当成“经典”在吉林传诵了。
不得不说,在当今信息充分流动的时代,出现这样荒诞的一幕是令人震惊的,用新华社的话说,是令人不安的。这毕竟不是安徒生童话的时代,也不大可能是赵高指鹿为马的时代。这大约也是这个荒诞难以持久的原因。
仔细想来,这荒诞的一幕能够产生,是因为具备了如下一些条件:
1,权力后盾。首先这本书的作者拥有一定的权力,以他的身份,身后有一批马屁精是极为可能的。没有这个权力,即便这本书能够出版,也不会被当地的一群精英认可或假装认可。
2,舆论背书。当地级别最高的报纸进行报道宣传,起到了引导舆论和定调的作用。这样的背书,一定程度上能够铲除和压制当地公众的怀疑精神和质疑冲动,即便有人内心不认同,但至少是会闭嘴的。
3,圈层封闭。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圈层组成的,每个圈层都有一定的封闭性。副厅长在一个圈层中处于优势地位,圈层内多数人质疑他会受损吹捧他则会受益,自然地,整个圈层形成了一个利益联盟——大家一致行动,大家都不会受损。
如此说来,在3个条件的作用下,这个平安经的童话是可以持续下去的,平安经真的是可以称为经典的。遗憾的是,平安经所拥有的这3个条件还是太脆弱,容易突然断裂,造成翻车。
原因何在?原因在于:
1,作者的权力还不够大,仅仅是一个副厅长,即便在吉林省,副厅长也不可能“一手遮天”,更不用放眼全国了。
2,当地的舆论出了它的势力范围就是无效的。那份报纸固然是当地最高级别的报纸,但除了吉林省,人们就可以不把它印刷的文字当回事了。
3,封闭的圈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容易被打破。不管是富饶的吉林省,还是辽阔的大东北,都不是互联网的飞地,山海关以内的人还是可以对关外的事情评头论足的。
这3个原因很轻易就破解了前文所说的3个条件,《平安经》的短命和翻车,倒在情理之中。相反,假如它不翻车而且能够冲出吉林流行全国,那就不仅可怕而且是恐怖了。
好在,《平安经》只是达到了荒诞和闹剧的级别,没有达到“恐怖”的级别。这大约,还是这个时代可以谨慎乐观的原因——强奸公众智商的事情虽然时有发生,但若要长期和大范围地得逞,还是很难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