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杨杰 转载自:中国青年报
答案是”挖坟”。当一群人满面红光地挥舞着”洛阳铲”在你微博微信上蹿下跳,他们挖的就是你”社死”的坟墓。
网上给这类”挖坟”爱好者的定义是:一群隐藏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全能型侦探,他们热衷于通过各种蛛丝马迹,顺藤摸瓜寻找目标对象的”黑历史”,尤其令公众人物闻风丧胆。
几年前有个综艺选秀男艺人,舞跳得不错,人气也高。后来有人发现他曾在微博上点赞侮辱女性的内容,他只能退赛谢罪。”挖坟”的人才不管他当时只有14岁、是否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、是否具备一名艺人的自我修养。
科幻作家刘慈欣,10多年前的贴吧小号被挖了出来,尬吹自己、批判同行,宣泄自己对工作和母校的各种小情绪,原本的大神人设马上被网友贴上了”猥琐油腻”的标签。
奥运会冠军杨倩刚从东京比赛场上回来,又被舆论场反复审视,有人发现她曾晒出收藏的耐克鞋,便给扣了顶”跪族女孩”的帽子……
俗话说,只要锄头挥得好,没有人设挖不倒。
17世纪,法国政治家黎塞留有句名言:”给我这个世界上最诚实的人写的六行字,我一定能从中找到足够的理由来绞死他。”网络时代六行字有点多了,有时一个表情、一个标点都够给人定罪。用显微镜去打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、前前后后,有谁能经受得住呢?
假如你的所有言论都伟大光明正确,也不代表你就安全了。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错误言论?你在某时某刻发某个内容是不是在阴阳怪气?别人都转发了为什么你没有?
讲刑法的罗翔有天发了条读书心得:”要珍惜德行,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。”好巧不巧当天钟南山正在领奖,于是有人翻出这段,指责罗翔居心叵测。
实在挖不倒你,还能搞一番”株连”。有人瞧自媒体”六神磊磊”不爽,逼问他的祖先在中华民族苦难危亡的时候,有没有做过什么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。好像祖上要是没人为国捐躯,他今天就不配在互联网上写字。
只要决心搜寻证据,任何人都会不道德。生活在一个一切言论都可能成为”呈堂证供”的网络世界里是危险的。无论你多么小心透明,总有闲得慌的网友把你过去的人生舞出精彩来。
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《怎样抹黑一个人》,讲一段往事。在某一届美国加州州长竞选中,辛格莱尔是呼声最高的候选人。他早年是记者,也写过小说,著作等身。竞争对手把他书里主人公的话登在报纸上——当然,选择的是那些最有争议、最不”正确”的言论。
据说这出自第一家现代政治咨询公司之手,创始人把辛格莱尔写过的所有东西翻了一遍,寻章摘句,挖了一手好”坟”。事后,创始人得意地说:”辛格莱尔输的唯一原因,就是写得太多了。”
这充分证明,当代生活避免自己”社会性死亡”的最好方式就是闭嘴。
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年初公布过,每天有7.8亿人进入朋友圈,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了三天可见,人数可能在2亿以上。那些阅后即焚的软件击中了人们的痛点,谁也不想随手打下的某个字,日后成为攥在别人手中的把柄。
人类的对话和互动是短暂的,这是我们思考和谈话的自然方式。恶意解读、断章取义、编排故事,越来越多不理智的行为让人不敢发表观点和交流。
其实,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轨迹,只是生活很小的一个切面,在互联网考古中却总是被过分强调。
再说,有谁能打开自己10年前的QQ空间而不脸红呢。人总是变化发展的,三观不断被重塑,以往支持的做法,如今很可能批判。社会也在发展,一些当年流行的观点,如今很可能就成了”沉疴旧疾”,干吗非得刻舟求剑、上纲上线。
当一个人表达看法时,要考虑未来的后果,就不可避免地朝着安全的方向发展。安全意味着统一、中庸、谁也不惹,那也不必称之为观点了,也不存在表达了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 (2021-08-25 06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