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小年 | 我担心民众正在丧失认知能力

作者:许小年       转载自:微信公众号

来源:微信号 第一哲学家 2024年08月20日

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许小年在中欧“合世界·共阅读”世界读书日主题直播活动中指出以下几个核心观点:

(1)我们无法从刷屏文章中获取知识;

(2)网络不能成为我们认知的主要来源;

(3)读书就要读经典;

(4)泛读与精读结合阅读的同时保持思辨。

01  “刷屏文章”无法获取知识

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能够从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,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,我也常常会收到校友们传来的“刷屏文章”。

这些文章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,但我总跟他们说:

“少看微信多读书。”
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在我看来,绝大多数网络上的刷屏文章对于建立起一个人阅读、理解和分析的框架并没有帮助。相反,这些文章还会给你一种错觉,让你误认为读了它们就拥有了知识。

其实不然,这些文章你读得越多,就越有可能变得无知,因为你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被帖子中的惊悚语调和混乱逻辑所冲击,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独立思考,选择随波逐流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,最终只会迷失在这些被大家传来传去的所谓的分析文章之中。

02  信息转化为知识 人脑不可替代 

我想首先要从数据、信息和知识三个基本概念说起。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,是认知跃变的过程。

我们会发现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现象——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爆炸,并不意味着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会同时呈指数级增长,相反,人们的知识反而有可能更为贫乏了。

究其原因,在于人脑的不可替代性。

在大数据和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似乎并没有获取比以往更多的知识,原因正在于两个转换上的能力不足。从数据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,可以用人工智能加以弥补,但是从信息到知识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只能靠人类自己,而这项能力大大落后于科技进步的速度。

数据|data

来自世界的信号,它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所用的最原始表达,在数字化时代,这些表达如图像、声音、语言文字、符号等都变成了数字;

信息|information

我们从数据中提取的有用元素;

知识|knowledge

有组织和有逻辑关联的信息,代表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。

03   网络不能成为我们认知的主要来源 

获取了信息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知识。

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,需要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框架,即建立起信息之间系统性的逻辑关系。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,那么信息永远是零散的、价值不高的,永远停留在感知阶段,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。

如何将感知转换为认知呢? 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读书。

读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

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汲取知识和建立学习的方法论。和网络文章不同,好书一般有相对完整的结构,较为清晰的逻辑链条,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,作者已将他获取的信息提炼为知识,不仅易于读者吸收,而且有助于读者参照他的方法,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,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,思考和总结事物间的逻辑关系,逐步深化对事物的理解,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
我注意到一个现象,

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

这不是一个好现象,如果继续依赖网络,将其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,那么最终只能获得碎片化、无组织的信息。

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。

比如对于同一件事,网络上时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,到底谁对谁错,因为缺乏判断能力,有些网民和读者会感到困惑。这个判断能力就是我们讲的认知能力,而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分析和总结的框架。

04   坚信读书就要读经典 

网络文章不应该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,而只能当作一个信息来源。同样值得警惕的还有追逐畅销书的倾向。

我一直坚信读书就要读经典,而衡量一本书是不是经典,最好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。读书就要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而留下来的书籍。

05   阅读并保持思辨 

经典著作很多,采取泛读和精读结合的方式,把握脉络,抓住关键节点,在阅读的同时,保持思考,建立自己分析和归纳的框架,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观和世界观,最终在经典书籍阅读中受益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