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泽西 转载自:泽西说真相 Matters 202509
近日来,上海静安区多所中小学出现午餐中的虾仁炒蛋有臭味,有异物(”有虫””有沙”)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,引发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关注。
近年来,上海的学校食堂或校外供餐环节发生”食材霉变、异味、原料不合格”等事件绝非个案。
2018年,上海中芯学校曾发生食堂频繁使用”霉变食材”,”提前标注日期”,”腐烂蔬菜”等问题,虽然学校与供应商被立案调查,相关负责人被问责。但此类事件近日又卷土重来了。
据新浪财经报道,在 2025 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,最高人民法院遴选发布了 8 起关于校园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,涵盖各种类型违法情形(假冒、滥用添加剂、贪污专项资金、标签不实等)。
比如,校外供餐饭店滥用亚硝酸盐,给某小学学生供餐,导致 56 名学生出现头痛、呕吐等中毒症状,经检测确认系亚硝酸盐中毒。比如,供应商以鸭脯肉卷冒充肥牛卷向大学或学校食堂供货,构成伪劣食品犯罪。
就在这个 9 月份, 广东省陆丰市某小学出现 94 名学生被送医,可能是食物中毒。山东济宁兖州区某中学也有 138 名师生不适送医。
几个月前,甘肃天水幼儿园”铅中毒 事件,引发舆论狂潮。媒体报道说,200 多名幼儿体内检测出血铅超标,据报道是与幼儿园提供的三色枣发糕、玉米肠卷等食品中违规添加剂有关。
据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报道,在近 10 年时间里,中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已发生了数千起。
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为何频频发生?根源何在?
有分析说,校园食品涉及环节多,监控难度大,较容易发生安全隐患。比如,供应链源头不稳定,把关不严,供应商可能存在资质不健全或对冷链、仓储的投入不足。
还有,食材往往提前加工、分批供应,若留置或二次处理不当(如延时、储存不当),易引起变质。还有,解冻,拼配,切割,洗净,烹饪等操作环节若卫生不达标,也会放大风险。
我们承认,这些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,但这绝不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理由。那日本的校园餐为何就做得那么好呢?为何就没有出现此类事件呢?
有分析说,政府监督与责任链条割裂,即校方(学校)、供餐公司、监管部门三方职责脱节,容易形成监管盲区。
这样的分析太轻描淡写了。在我看来,倒不是什么三方职责脱节,而恰恰是三方共同谋财,三方合谋勾结,三方共同掩盖。
看一看,单一个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应商就吃掉了上海市十几个区,几千所中小学的餐食供应,没有教育局,校方和监管方的逐利合谋,谁能做得了这么一大笔生意?一年几十亿的大单啊。
在当下的中国,不是缺少法规,中国有《食品安全法》啊,有教育部的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,还有”陪餐制度”,”食品留样制度”等。有些地方还设立”家长监督委员会””透明厨房”等机制,但所有这一切,统统只是摆设,统统只是样子,统统都是纸面上的东西。
为什么每每出事,最后总是不了了之?什么相关部门介入调查。本质上是联合掩盖,联合走过场,过一段时间,又会故态复发。十几年过去了,难道不是一直这样的吗?
最底线的环节是,家长与学生的监督与参与机制缺失了,投诉反馈机制完全缺失了。
为什么完全缺失?因为一旦有了这个机制,那教育局、校长、供应商和监管方的合谋就失灵了,它们就不能共同赚学生的钱了,就不能再喝学生家长的血了。就这么简单。
现在赚学生的钱是最方便,利润空间也最大,因为孩子是家长的软肋。
据上海的一位家长反应,孩子在学校吃的午餐不便宜啊,每餐都是20元左右啊。现实是,校园的食品不仅差,有的甚至霉变坏了,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预制菜。
令人悲哀的是,无数的家长却不敢反映,不敢维权,一个个甘愿做缩头乌龟,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差的东西,吃坏的东西,吃烂的东西,却一个个甘愿忍着,忍着,一声不吭。
他们不敢抗议,不敢说”不”,甘愿做奴隶。在上海,很多家长和学生不敢违抗学校的所谓规定,竟然偷偷地带饭吃或偷偷地送饭给孩子吃。
为什么吃个饭都要像做贼似的?他们的回答是,学校不准学生自带饭菜,不准外出吃饭,也不准家长送饭。这他妈是什么混账逻辑和规定?
据说,有个别家长想联系一些家长,联名向校方反应食品,但却遭到很多家长的拒绝。
面对此情此景,我只能说,这些奴隶般的父母配得上这样奴役般的待遇。这与九十年前,日军攻陷南京,一个班的日军12个当兵的押送3500多个国军俘虏去江边集中强杀,竟然没有一人反抗,结果统统被强杀于江边。有何区别?
这种精致的利己,这种柔弱的国民,这种奴隶般的顺从,你不遭殃谁遭殃?你不倒霉谁倒霉?一个学生,一个家长,连选择吃饭的权力都失去了,请问,你们还剩下什么?
在学校要忍,走出校门工作还得忍,你们永远在忍。请问,你们的自由在哪里?你们忍耐的目的是什么?你们忍耐的尽头在哪里?